□陶立波
上个月底,外贸优品中华行(镇江站)活动正式启动,百款“出口级”好物以亲民价格走进百姓生活。这场外贸优品本地“上新”,表面看是一次商品促销,实则是一次产业链重构,一次供需关系重组,更是镇江在稳外贸、促消费、畅循环中迈出的务实一步。
外贸优品“回流”,在当下显得格外及时。国际贸易形势持续动荡,关税壁垒高筑,外需增长放缓,外贸企业正面临“出不去”的现实困境。出口转内销,不再是战略选项中的“备胎”,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由之路。
我市反应迅速,主动作为,通过政府搭台、平台联动、渠道协同,打通优质出口产品直达本地终端市场的通道。镇江家纺、户外、母婴、食品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,得以第一时间“上新”本地商圈,既缓解了企业库存压力,也让市民在“家门口”体验到了“国际品质、本地价格”的实惠。
出口转内销,绝非简单的“换个市场卖货”,它更是一场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。产品要贴近国内消费者的审美,设计、包装、标准都需要“再调校”;企业要适应国内电商节奏、线下销售逻辑、品牌传播语境。这是一次从生产逻辑到消费逻辑的深刻转变,也是外贸企业由“制造商”向“服务商”的角色重塑。
更重要的是,这是一次企业适应“双循环”格局的主动转身。从专注海外订单,到深耕本地市场,外贸企业不应只是“躲避风险”,更要主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,只有真正听懂国内消费者声音,提升产品适配力、品牌亲和力,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、逆势而上。
平台助力也正逢其时。京东、盒马、永辉等头部电商与商场超市纷纷推出外贸专区,开放绿色入驻通道、优化物流链路、倾斜流量资源,为出口企业“触网触市”提供真正意义上的“快车道”。这种从政策、平台到场景的合力支持,构建了一张从“工厂门口”直通“消费端口”的新型供应网络。
从这个意义上看,我市举办“外贸优品中华行”活动,不只是帮助一批外贸企业找到销售出口,更是推动城市消费升级、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一环。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,谁能率先打通内循环,谁就能在市场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权。
一场外贸优品的本地“上新”,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应变能力、韧性底气和发展眼光。让优质出口商品走进寻常百姓家,让消费场景更丰富、商品供给更优质,这场“上新”,既是应变之举,更是新生之路。
编辑:缪小兵 校对:赵静 审核:姜木金 值班:滕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