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报评论丨以“六尺巷工作法”息讼止争

编辑: 夏凡 来源: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:2024-10-20 22:16

□周二中

10月17日下午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安徽安庆桐城市考察。地处城中的六尺巷,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,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。当地居民和游客见到总书记,纷纷围拢上来。习近平亲切地对大家说,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。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,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,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、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,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。

图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

说一说张英吧,他是清初有名的大臣。他在朝堂之上,容忍宽释,无所寄怨,和气待人,淡泊名利,从不与人竞进。康熙帝常在大臣们面前夸奖他:“张英始终敬慎,有古大臣风。” “古大臣风”是什么?君子之风也。所以当家人与邻居争地基时,他才写了那首著名的诗,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我们要体会总书记点赞“六尺巷”的深意,要在“六尺巷”中寻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。走进六尺巷,和气生财。2021年《南方周末》上有一篇文章,标题大概是:不要什么事都法庭上见。文章的大意是,现代人不管遇到什么事,只要产生了一点纠纷,一言不合,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庭上见。这当然表明现代人法治意识的提高,法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选择方式之一。但是,真正做到在法庭上见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需要花费当事人双方大量的时间、精力。最后,也许还并不能分出个是非黑白来,结果只是两败俱伤。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:法庭上见难道是人们处理问题的唯一手段吗?

古人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。当年,四川南部县民间诉讼案很多,“民间控案,多由讼棍而起。每遇雀鼠细故,本人原不欲告,讼师闻风闯入,辄以不干己事,搬弄是非,挑唆兴讼,希图酒食,需索银钱。迨至构衅,已成乡曲,愚民因此倾家破产。”鉴于此,光绪二十八年(1882年)11月21日,县令张景旭发出了一份劝民息讼的告示,内中有“莫听人唆,莫听人诳;和气族邻,尊敬亲长。讼息民安,祥自天降”的话。张景旭认为,为政首在安民,而安民贵于息讼。他认为普通老百姓、邻里家庭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,能不打官司尽量不要打。他这种治理理念非常好,告示一出,果然很多事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社会安定。礼让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润滑剂,2023年,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,入选全国“枫桥式工作法”,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
以“六尺巷工作法”息讼止争。“君子山岳定,小人丝毫争”,争的无非就是名利二字。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。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。能受苦方为志士,肯吃亏不是痴人。让我们穿行六尺巷,提升人生的大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