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报评论 | 长三角城市产业集群的自身定位

编辑: 缪小兵 来源: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:2025-03-31 00:14

□​华翔

摘要

​在整个长三角地区“从竞争到共生”的竞合新格局中寻找自身的独特生态位,我们当清晰长三角各城市的城市定位与产业特色,然后,方能或产业协同、同频共振,或错位发展、 新路突围。

​位于普陀区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据新华网

近日,上观新闻报道了上海的一个“第一次”——从2月中旬持续到3月中旬,近一个月内,上海普陀区党政代表团连续4周,每周选定一天,前往江苏考察,分别到访南京、无锡、常州、苏州、南通、镇江、泰州7个城市,并与各地主要领导会面。这是上海区级党政代表团第一次如此频繁造访江苏。每次会面主题均聚焦“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”,并逐一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。

普陀的这个动作,源于发展的“瓶颈”问题逐渐浮现。在上海市普陀区,全长不到2300米的武宁路串联起近千家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企业等。普陀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,但地处上海市中心,土地、能源等要素保障相对有限,部分科创成果企业难以“消化”。于是,普陀把视野投向更广阔区域——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,科创资源、研究成果与沪宁沿线城市进行共享,想必会产生更精彩的“化学反应”。

这则新闻,让人想起了市委书记马明龙在多个场合公开提出的一个比方,就是我们完全可以依托上海、南京等“高峰”隆起,让镇江“山坡”不断抬升。显然,这一次,是我们借“高峰”抬“山坡”的良好契机。事实上,镇江也是第一个与普陀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城市。就在不久前,我市还曾在上海普陀区举办了全市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活动。但问题是,机遇在当前,竞争也激烈。一个例子即是,按照沪宁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的概念设想,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成员单位原本不包括南通和泰州。但南通听说这一消息后主动对接,积极争取,并正在谋划与上海、苏州的毗邻区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;而泰州,更提出全面融入上海是泰州打开发展“新空间”的重要抓手。另一方面,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呈多点暴发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绿色环保等覆盖的产业范围越来越多,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。究竟围绕什么赛道展开与上海“高峰”的合作,筹谋布局属于镇江“山坡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既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产业赛道发展潜力的研判力,也需要对地方比较优势的精准把握,也就是说,我们要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各城市“从竞争到共生”的竞合新格局中寻找到自身的独特生态位。而这第一步,我们当清晰长三角各城市的城市定位与产业特色,然后,方能或产业协同、同频共振,或错位发展、新路突围。

公众号“上海华略智库”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资料。其近日发表的文章《长三角万亿城市2025:向“新”而行,共建产业协同新格局》梳理了长三角九座“万亿城市”,指出,九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既有规模上的差异,也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各有侧重,具体到每一座城市,又有着独特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。其中,

上海: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达1.8万亿元,初步构建起“(2+2)+(3+6)+(4+5)”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。其中,“2+2”就是“2个融合+2个转型”,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以及所有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;“3+6”指的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及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;“4”是数字经济等四条新赛道;“5”为未来健康等五大未来产业。

苏州:已形成由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,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高端材料产业规模均超万亿级。自2024年起,苏州全面实施“1030”产业规划,致力于构建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十大产业集群及30条重点产业链。

杭州:数字经济产业优势明显,已形成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字安防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优势产业。当前,杭州正加速构建以“五大产业生态圈+五大未来产业+五大生产性服务业”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南京:已打造出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智能电网、智能制造装备、新能源汽车、新型材料、生物医药六大超两千亿的创新型产业集群。其中,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八千亿元,智能电网产业超三千亿元。自2023年起,南京推动构建“4266”产业体系,涵盖四大支柱产业、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、六大新兴产业和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。

宁波:已建立绿色石化、汽车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及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。2023年,宁波出台方案打造“361”万千亿级产业集群,即数字产业、绿色石化、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,新型功能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以及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集群。

无锡:拥有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等7个两千亿元产业集群。其中,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仅次于上海,物联网产业与深圳并驾齐驱。自2022年起,无锡提出打造以4个地标产业、6个优势产业和5个未来产业为核心的“465”现代产业体系。

合肥:构建了以新型显示面板、集成电路、家电产业、汽车制造为核心的支柱产业体系。新型显示、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居全国第一,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、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列全国前三。2023年,合肥提出打造“6+5+X”产业集群,力争将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培育成为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。

南通:已形成船舶海工、高端纺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,合计产值已达万亿。2024年,南通提出打造由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和十六条优势产业链组成的“616”现代产业体系。

常州:拥有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、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其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居全国第三,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,是全国率先提出“发储送用网”完善产业生态闭环的城市之一,有“新能源之都”的美称。2024年,常州提出打造由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优势产业链组成的“1028”产业体系。

有一个比喻,是媒体形容长三角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——“如同一盘精妙棋局,每个城市的定位都是国家战略的落子。在这场竞合博弈中,既需要南京杭州这样的‘车马炮’攻城略地,也离不开苏州合肥等‘士象卒’的精准卡位。”希望镇江能够“卡”得准。

编辑:缪小兵   校对:赵静   审核:沈菲   值班:滕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