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全媒体记者王尤
在东北抗日的历史星河中,一个个名字如丰碑矗立。他们用热血与信念,在动荡岁月里写下“英雄”的注脚。黄显声便是其中之一。
1931年9月18日夜,日军以柳条湖附近的铁路被炸毁为借口,炮轰北大营(当时东北军第七旅的营房),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。
当时主持沈阳警务的黄显声立即命令三经路警察署、商埠三分局、南市场等处的警察大队及公安分队首先起来抵抗,其余地区的公安局队伍亦有所抵御。抗日枪声在此打响……
至9月21日夜,沈阳各城门及东关公安总局、公安总队部大门先后被日军坦克攻开,守门公安力不能支。黄显声下令以分局分队为单位,尽量携带弹药武器退出沈阳,经新民向锦州集中待命。直到此时,黄显声自己仍留沈阳,以观局势。直到看到沈阳景象全非,黄显声才一面通知遣散在家的部分警察和公安队员到锦州归队,一面化装离开沈阳。
黄显声雕像
在经典革命小说《红岩》中,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小男孩叫“小萝卜头”。这个在白公馆魔窟中坚持学习的孩子,原型是杨虎城将军秘书宋绮云之子宋振中。而那位在黑暗牢狱中仍坚持传道授业的老师黄以声将军,其原型则是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。这段狱中师生的感人故事,恰是黄显声将军一生坚守信念、传承火种的真实写照。
警惕日军活动
黄显声,字警钟,别名惊中或京中、京峰,1896年出生于辽东富裕家庭。很多文献记载,黄显声是凤城苇山河人,现此村属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。
黄显声
黄显声自幼聪颖好学,青年时目睹日本侵略者控制朝鲜、势力扩张至鸭绿江畔的现实,心中燃起强烈的民族情绪。
1930年春,张学良成立沈阳警备司令部,特任命黄显声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,为以后提拔他担任警备司令做过渡。
黄显声主持沈阳警务期间,对日本军队在沈阳的活动特别警惕,对某些日本人进行严密的监视。他曾下令:辽宁省所属公安系统,凡属与日本人勾结违法的中国人,一经查实,立即逮捕。又针对日本满铁警察的无理滋事,他要求公安系统对满铁军警的无理行为要敢于制止。日本人在中国警方的强硬态度面前知难而退,以致提到黄显声,总是咬牙切齿。后来的九一八事变中,日本人首先抄了黄显声在沈阳的家。
九一八事变前的8月末,黄显声通过警务督察长熊飞获得日军的情报,得知事变就要发生。他把各县的警察队、公安队扩充为12个总队,发放枪支弹药,准备打仗。这件事影响很大,以致后来东北各路抗日义勇军中警察占很大比例。一些领袖人物更是警察局局长出身,如邓铁梅、刘景文……他们的大部分武器也是这时发放的。
从9月初开始,黄显声就昼夜不离办公室。
黄显声故居正门(位于岫岩石庙子镇)
组建义勇军
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,黄显声率公安总队和学兵队在沈阳市内步步抵抗,打了三天三夜,直到沈阳四门失守,部队被各个击破,才命令撤退。
黄显声退守锦州以后,继续进行抗日斗争。他把12个公安总队改编为3个骑兵总队,集结在锦州以北训练,以抵御日军西进。同时,组建义勇军抗击日军和汉奸,频频出击以迟滞日军的脚步。
九一八事变以后辽南出现的第一个汉奸头子是凌印清,是黄显声联合老北风和项青山消灭的。凌印清刚刚死去,又出来个大汉奸,他就是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。张学成的伪军没有经过训练,完全是乌合之众,但因他是张学良的堂弟,所以驻扎锦州的东北军不愿与他交战。为此,黄显声亲赴北平,当面向张学良请示对策,获得对方的支持。除掉张学成,不仅消灭了一支汉奸队伍,黄显声替张学良大义灭亲的举动也鼓舞了各地抗日义勇军,坚定了他们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的决心。
九一八事变以后,黄显声是锦州实际上的最高长官。这个时期的张学良,一方面进行防御,另一方面又不敢大张旗鼓,怕给日本人留下中国正规军与日军交战的口实,实际是种掩耳盗铃的做法。
在这种情况下,黄显声急中生智,把新编部队命名为“辽宁抗日义勇军”,陆续编了20多路,自己担任总司令,这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。
“义勇军”这个名字响亮而贴切,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武装通用的称呼。后有人对黄显声以“血肉长城第一人”誉之,这一历史的评价,从他组织抗日义勇军时间之早、规模之大、影响之深来看,并不为过。
黄显声故居内院
倒在黎明时
1932年2月,黄显声率领的公安骑兵总队改编为东北骑兵第二师,由黄显声担任师长。这支部队后来参加了长城抗战。
错综复杂的斗争,使黄显声逐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,他将共产党员刘澜波留在身边做少校书记官,并把17名共产党员以秘书和军需官等身份安排在骑兵二师。在这些党员的帮助下,部队开办教导队,积极培养抗日骨干。
当时,何应钦是国民党北平最高军政长官,风闻黄显声有通共嫌疑,就派人侦查。看到二师驻地有抗日标语,就当面质问黄显声:你们骑兵二师驻地有共产党的标语,部队内定有共产党活动。黄显声坦然回答:北平城内也有共产党标语,能说北平军委会内也有共产党吗?一次,北平宪兵三团秘密绑架了刘澜波,黄显声闻讯去向何应钦要人,何应钦推说不知,黄显声就说:刘澜波是我的书记官,不放刘澜波我就带二师去抢,结果刘澜波最后获释。
黄显声故居内景
1935年,张学良合编骑兵军,黄显声为副军长。1936年,东北军和西北军在王曲创办军官训练团,黄显声任教育长。
10月,蒋介石到训练团来训话,大谈“攘外必先安内”。第二天,黄显声就派人驳斥蒋介石的论调。为拉拢黄显声,蒋介石派黄显声的三叔黄恒浩做他的工作,但遭到严词拒绝。1937年冬天,黄显声前往武汉,面见周恩来,为营救张学良到处奔走,没有结果。黄显声就决定去延安,他先命旧部把两辆汽车的武器运往延安,同时派旧部和东北青年100多人到延安学习。
当时黄显声准备先从汉口到香港,然后转道去延安。在一次东北军军官聚会上,他发表了激烈的反蒋演说,结果被告密。1938年2月2日,黄显声被秘密逮捕,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监禁生活。在此期间,他有多次逃走的机会,但由于种种原因都错过了,直至牺牲。
黄显声被捕以后,先是关在湖南益阳,不久转移到贵州息烽。管理息烽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周养浩是《红岩》中沈养斋的原型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黄显声并没有被释放,先是押到渣滓洞,1946年转移到白公馆。
1949年11月27日,大屠杀开始了。
下午3时许,两个特务来请黄显声。黄将军意识到最后时刻已经到来,他沉思片刻,拿起黑呢子礼帽,换上一件黄绿色的夹克,暗藏匕首,从容地走出牢门。当走到通往梅园步云桥的时候,特务从后连开两枪,一枪穿过右臂,一枪穿过左肺。有记载说,最后时刻他站定脚跟,手握匕首,怒目回视,用尽最后一点力气,吼了一声:“消灭国民党法西斯!”
黄显声就义处——步云桥
12月1日重庆解放了,可英雄却倒在黎明来临之时。
关于黄显声的牺牲,还有个感人的故事。在息烽集中营,曾经有位因学运而被捕的福建女大学生叫黄彤光,由于长时间的接触,两人成为狱中恋人。黄彤光出狱时,交给将军一张红纸,请黄显声将来用它包结婚的戒指。后来,黄彤光带领解放军寻找将军的遗体,没有找到。突然,她注意到一块新土中露出一小片红纸,黄彤光立刻跪了下来。数十年后,88岁的黄彤光女士用这样的词句描述将军的埋骨之地:“那片红纸在风中痛苦地摇着头,很鲜艳。”
1960年,经周恩来总理批准,黄显声的遗骨被移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图片及文字审核由中共鞍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。
编辑:缪小兵 校对:卞婷婷 审核:徐毅 值班:滕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