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里藏着的文人雅士与山河之恋
作者:郭亚东
镇江,这座坐落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古城,它恰似一颗明珠,镶嵌在华夏大地的锦绣山河之中。
它北依长江,南接南山,独特的山水形态,如诗如画的景致,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。在岁月的长河中,镇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,那些优美的诗篇,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为璀璨的文化瑰宝。
北宋时期,苏轼,这位文学巨匠与镇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,他一生多次来到镇江。
1071年,苏轼出任杭州通判,途经润州(今镇江)。正值金秋时节,他漫步在镇江的山水之间,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。金山寺的宏伟壮丽,焦山的清幽宁静,北固山的险峻奇绝,都让他流连忘返。
苏轼与金山寺的缘分尤为深厚,他每次来润州,都要在金山寺小住几日。
寺中的宝觉、圆通两位长老,对苏轼盛情款待,他们谈禅论道,吟诗作画,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。
苏轼被金山寺的绮丽美景所陶醉,夜不能寐。
只见金山寺,寺宇金碧辉煌,形胜天然,塔拔山高,直指云天,寺裹山,山裹寺,山寺融为一体。
见此景,苏轼不胜惊喜,浮想联翩,挥毫写下《游金山寺》:“我家江水初发源,宦游直送江入海。闻道潮头一丈高,天寒尚有沙痕在。中泠南畔石盘陀,古来出没随涛波。试登绝顶望乡国,江南江北青山多。羁愁畏晚寻归楫,山僧苦留看落日。微风万顷靴文细,断霞半空鱼尾赤。是时江月初生魄,二更月落天深黑。江心似有炬火明,飞焰照山栖鸟惊。怅然归卧心莫识,非鬼非人竟何物?江山如此不归山,江神见怪惊我顽。我谢江神岂得已,有田不归如江水。”这首七言古诗,用笔酣畅淋漓,信手写来,一气呵成,自成佳趣。
苏轼以江水为线索,将自己的宦游经历、思乡之情与金山寺的美景融为一体,展现了他豁达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苏轼与金山寺佛印长老感情甚好,常在一起参禅悟道,饮酒谈笑,留下许多逸闻趣事。
苏轼还曾以玉带赠送佛印。
金山寺为此玉带还特建了一座“留玉阁”予之藏置,供游人观瞻。这玉带也成了金山寺的镇山之宝。
这段佳话,不仅体现了苏轼与佛印之间深厚的友谊,也为金山寺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。
有着“江中浮玉”之称的镇江焦山,也是苏轼喜爱的地方。
曾有一日,苏轼独自驾舟遨游当时荒芜、冷寂的焦山。焦山老僧惊见来客,十分喜悦,邀请他在寺中畅谈。他乡遇故人,心中格外惊喜。苏轼亦心潮澎湃,提笔写下一首七言古诗《自金山放船至焦山》:“焦山何有修竹?时有沙户祈春蚕。我来金山更留宿,同游尽返决独往。赋命穷薄轻江潭,清晨无风浪自涌,中流歌啸倚半酣。老僧下山惊客至,迎笑喜作巴人谈。自言久客忘乡井,只有弥勒为同龛。困眠得就纸帐暖,饱食未厌山蔬甘。山林饥卧古亦有,无田不退宁非贪。展禽虽未三见黜,叔夜自知七不堪。行当投劾谢簪组,为我佳处留茅庵。”
此诗隐喻嘲讽了势利俗人,足见苏轼为人正直,慈悲心怀。在诗中,苏轼描绘了焦山的清幽景色和自己的游历经历,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。
镇江南山,古迹众多,重峦叠翠,山清水秀,泉涌溪流。
苏轼十分喜欢如此幽静脱俗的环境,常借宿在南山鹤林寺附近。唐朝有个叫李涉的流浪诗人,作《题鹤林寺僧舍》一诗,苏轼十分喜欢,且又十分偏爱竹子,便在李涉“竹院逢僧”之处建起了“苏公竹院”,以重温逢僧闲聊、醒悟人生的情趣,并作诗《游鹤林寺》:“郊原雨初霁,春物有馀妍。古寺满修竹,深林闻杜鹃。睡馀柳花堕,目眩山樱然。西窗有病客,危坐看香烟。”全诗看山花,听鸟鸣,悠然自得,溢于言表。
苏轼与润州好友、宋书法家柳子玉同游南山,亦作诗《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》:“花时腊酒照人光,归路春风洒面凉。刘氏宅边霜竹老,戴公山下野桃香。岩头匹练兼天净,泉底真珠溅客忙。安得道人携留去,一声吹裂翠崖冈。”诗人通过描绘花开、春风、竹林、山谷等景色,以及“真珠”溅起、道士吹笛等意象,创造出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。
他借助这些景物,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深情和对心灵安宁的向往。整首诗婉约清新,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共鸣。
镇江“三山”景点之一的北固山,横枕大江,石壁嵯峨,山势险峻,景色优美,有“天下第一江山”之美誉。
宋代众多词人在此“打卡”,苏轼也不例外。他曾作词《蝶恋花·京口得乡书》:“雨后春容清更丽。只有离人,幽恨终难洗。北固山前三面水。碧琼梳拥青螺髻。”赞美了北固山山势险要、雨后碧水环山的秀丽景色。
又一日,苏轼携友观山览水,兴游北固,作词《采桑子·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》:“多情多感仍多病,多景楼中。樽酒相逢,乐事回头一笑空。停杯且听琵琶语,细捻轻拢。醉脸春融,斜照江天一抹红。”“斜照江天一抹红”,是一句景语,是当时“残霞晚照”的写实,也可借以形容演奏少女之“醉脸”,耐人寻味。
这首千古绝词,给北固山增色添彩。在北固山上,苏轼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景色,还与友人相聚,饮酒作乐,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。
他的词作,将北固山的美景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,让后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。
苏轼一生漂泊,居无定所。
曾有一年,镇江知府许遵热情招待了他,安排他在蒜山松林“百年宅”小住了几日,苏轼对田园生活十分向往,感到蒜山确是一个理想的宜居地,遂有意与镇江结永存之缘。
他写了一封信给金山佛印长老。他在《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》中写道:“问我此生何所归,笑指浮休百年宅。蒜山幸有闲田地,招此无家一房客。”诗中直吐心意:我本是无房户,蒜山刚好有闲田,我想此生归隐在这里!然,由于种种原因,苏轼未能如愿。
由此看来,润州蒜山就是他心中人生归宿地,梦中桃花源啊!
如今,镇江人民为了纪念苏轼,在云台山景区,修建了“东坡园”“东坡碑林”“闲田居”“伴坡”等景点,并立了“东坡种菜雕像”。
这也算是了却了苏轼的一个夙愿,圆了他“桃花源”之梦。苏轼对镇江的眷恋,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美景,更是因为这里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氛围。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,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。
诗人在镇江的生活和游历,不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,也让我们透过他的诗篇,感受到了镇江的独特魅力。
诗人用诗词记录下了镇江的山水风光、人文风情和历史变迁,让这座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如今,当我漫步在镇江的街头巷尾,品味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,仿佛能够穿越时空,与古人对话,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,领略这座城市的千年风华。
文字整理:吴韵晗
海报设计:谢志斌
编辑:毛蕴劼 校对:朱超 审核:徐毅 值班:许益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