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李睿
随着“苏超”的火爆出圈和一系列优化政策的“松绑”,“外摆经济”正成为点燃城市活力、助推消费回暖的“新引擎”。树荫下的咖啡外摆区、下班路上星级酒店集体“摆摊”、夜晚路边的“苏超”第二现场……这缕摇曳的“烟火气”,不仅拓宽了商户的增收渠道,更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。“外摆”摆出的不仅是商品,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。
“京江花月ye”秋日音乐会活动现场的美食摊位 摄影:谢道韫
“外摆一米”,“一米空间”撬动“大民生”。群众有需求,政府必回应。出门走几步可以买上菜,可以看会书,可以喝咖啡、品茶茗,这些生动场景背后,是群众对便捷生活的需求。以往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“游击战”屡见不鲜,如果“一禁了之”,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,让市场“一管就死”。从占道扰民到文明经营,随着外摆规范有序推出,治理智慧正在重塑城市温度。面对“一放就乱、一管就死”的治理难题,各地以疏堵结合破题,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到平衡点。多地外摆区和规划摊位,见证着执法理念从堵罚向服务的蝶变。通过不断重塑城市公共空间价值,给消费者带来形式多样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选择,也为城市注入了蓬勃活力。
“外摆一米”,“一米空间”实现“多赢局面”。过去商圈下班就冷清,现在晚上还能看到遛弯的市民;过去街角空旷寂寥,现在充满生活气息;过去商户经营方式单一,现在探索出多样化经营模式。方寸之间孕育无限可能,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,让创业梦想在街头生根发芽。外摆经济不仅撬动了民生改善,更成为城市温度的重要体现。它既保留了市井温度,又焕发文明新貌;既解决了摊贩的生计问题,更培育出消费新场景;既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,又满足了市民多元需求。当堵罚思维转变为服务理念,当管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伙伴,升腾的烟火气成为照亮民生的温暖之光。
经济繁荣,秩序井然。外摆经济这把钥匙,正在打开一扇通向更有温度、更具活力、更加包容的城市生活的大门,让城市不仅更有烟火气,也更具人文关怀。
(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)
编辑:缪小兵 校对:刘天涯 审核:姜木金 值班:滕建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