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固时论丨拼跑苏南赛道 打造企业高地

编辑: 朱超 来源: 今日镇江 发表时间:2025-09-16 23:38

□ 王丰江

9月15日公布的2025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,江苏有38家企业入围,成绩亮眼,其中南京、无锡、苏州各9家,常州3家,与镇江的“缺席”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份榜单的落差,不仅是企业规模的差距,更是区域产业生态的鸿沟。国务院《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的出台,为镇江送来的不是简单的“政策红包”,而是一把破解发展困局、实现“弯道突围”的“生态密钥”。

镇江的短板,从来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不足。天工新材料的钛合金技术领先、新韩通船舶重工的订单排至2029年,这些细分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足以证明镇江企业的硬实力。真正的症结,在于镇江在苏南产业链中“生态位”的缺失——既非引领资源整合的“链主”,也不是深度嵌入网络的“关键配套者”。以船舶海工产业为例,苏州中船重工借苏南协同之力降低单船成本12%,而镇江企业却因物流成本高8%陷入“大订单不敢接、小订单不赚钱”的困境。这种“协同缺口”,让镇江企业空有技术优势,却难破规模瓶颈。

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正是镇江破局的关键抓手。长期以来,镇江面临创新转化与要素配置的“双重梗阻”:天工新材料研发投入强度接近苏南平均,但70%资金仍用于传统技术改进;本地产业基金规模不足30亿元,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比苏州高1.8个百分点;工业园土地利用率低于苏南平均15个百分点……这些问题的根源,并非资源匮乏,而是要素流动的壁垒未被打破。《实施方案》提出的“跨区域要素流动”,恰好为镇江提供了“借梯登高”的契机——无需从零构建要素体系,而是通过融入苏南协同网络,共享苏锡常宁的资金、技术、土地等资源,实现要素配置效率的“跨越式提升”。

图为镇江船厂“氢电拖1”轮

镇江的突围,不能走“追规模、抄路径”的老路,而应立足“错位协同”打造特色生态。笔者认为,在苏南差异化格局中,南京是“科教金融赋能者”,无锡是“新兴产业开拓者”,常州是“先进制造与新能源融合引领者”,苏州是“产业链整合者”,镇江的优势在于细分领域的技术沉淀。可以聚焦“氢能船舶”这一苏南产业链空白点,以镇江船厂“氢电拖1”技术为核心,对接无锡远景储能、苏州恒力材料,共建协同链条;在高端材料领域,推动天工新材料与南航合作,借苏南基金承接苏锡航空订单,打破国外垄断。这种“补位式”发展,既能避免与苏锡常宁同质化竞争,又能成为苏南产业链不可或缺的“关键一环”,更能让镇江在差异化赛道上跑出独特优势。

从“突围”到“共生”,是镇江融入苏南协同的最终方向。《实施方案》的核心逻辑,从来不是“此消彼长”的竞争,而是“各美其美”的共赢。镇江的氢能船舶、高端材料优势,能够填补苏南产业链空白;而苏锡常宁的金融、研发、渠道资源,也能为镇江企业注入发展动能。当镇江在苏州设立“科创飞地”共享研发资源,当“苏南氢能船舶子基金”引沪宁资本落地,当南京科教资源强势融合镇江脉动,当低效工业园转型为“苏南船舶科创园”,镇江与苏南其他城市的关系,将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从“单打独斗”变为“共生共荣”,真正实现与苏南其他城市协同发展。

苏南赛道的竞争,早已不是单个城市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区域协同的“交响乐”。对镇江而言,抓住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机遇,找准“特色补位者”的定位,以生态思维整合资源,不仅能实现自身实体经济的突围,更能为苏南高质量协同发展作出“镇江贡献”。合力推动镇江的钛合金用于国产航发、氢能船舶驶向全球,这份“突围答卷”,终将成为苏南一体化最生动的注脚。

编辑:朱超   校对:黄昕彤   审核:徐毅   值班:许益明